悶市浪費心血,不如花點時間「學嘢」。
關於國內的醫藥制度和最近的中藥原材料問題,摘錄了一編論文和一編報道:
>>>>
我国医药费越“管”越贵 专家称14道管制被架空
2011年06月28日 00:51
14道管制下 医药费为什么越“管”越贵?
西方有句谚语:“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由善意的砖石铺成的”,政府管制常常是对这条谚语的最好注释。为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政府引入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管制医院医生行为,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结果却事与愿违。只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和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没有消除,现有的所有价格管制措施均无助于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还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参见本刊第22期《公立医院凭什么这么牛?》)
管制医疗服务价格
政府先是管制医疗服务价格,但不管制药价。政府规定,诊疗费用(挂号费)只能是统一的5元,不准高于这个标准。医院为了实现垄断收益,为了实施差别定价,在收取5元挂号费之外,就会给富人处方一盒价格995元的药品(医院采购价50元),这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体制(即顾客购买一件紧俏商品必须同时搭配购买一些滞销商品,其实质是商店用定价过高的滞销商品价格弥补紧俏商品的过低定价)。
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任何下降,还是1000元,但由于价格从医疗服务价格变成了药价,药价的成本使得医院的实际收入则下降了50元,这50元是完全的社会资源浪费,因为患者本不需要吃这些药品,自然也本不需要生产和配送这些药品。
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
后来,政府不但诊疗服务价格被政府管制在5元,同时开始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比如,上述那种医院自主定价为995元的药品,政府规定最高零售价不准超过200元。
如果没有新的高价药品替代,现在医生将给富人患者处方5盒上述药品,并将该药品定价为199元/盒,没有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自然,患者的医疗费用依然没有下降,还是1000元。医院的收入下降了50元×5=250元,社会资源浪费增加到250元。
政府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后,过度用药、滥用药现象开始出现并泛滥。而且,一旦一些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被政府强制降低,药企总能够利用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政策给医疗机构及医生提供新的高价药品供其处方。
管制医疗机构的购销加价率
现在,政府不但管制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最高零售价,还进一步管制医院药品的购销加价率,规定其不能超过15%。这意味着,采购价50元的药品过去能够卖到199元,现在不可以了,最高只能卖到57.5元。如果该药零售价要达到199元,采购价就要达到173元。利用在药品采购上的买方垄断地位,医院和药品供应商合谋抬高药品采购价,把过去50元的采购价提高到173元,然后医院加价15%以199元的零售价销售,依然向那位富人患者处方并销售5盒药。而那虚增的123元采购价并不会归药品供应商所有,其中大部分比如100元以返利和回扣的形式返还给医院及医生。患者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而医院(医生)的收入下降了,社会资源浪费得更多了。
4、实施差别加价率
在上述管制措施依然保留的情况下,将原来的统一加价率改为差别加价率:低价药高加价率,高价药低加价率。政府期望这样的差别加价率政策能够诱导医院医生购销低价药品。
医院(医生)和医药企业规避的办法是,医药企业为医院提供所谓的低价药:原来20粒一盒的药品采购价是173元,现在缩小包装为3粒一盒,采购价为30元,原来给患者处方一盒,现在给患者处方6盒。原来一支注射剂有效成分为1毫克,一次注射一支,150元一支;现在一支有效成分0.2毫克,一支30元,一次注射5支;“低价药”出现了,医院(医生)可以堂而皇之地执行高加价率。可是患者的药费负担一点也没有下降,社会资源浪费得更多了(小包装成本高)。
禁止折扣
若干年前,药品公司向医院支付返点(即业内所讲的明折明扣)是合法的。现在政府规定折扣返利不合法。这一管制政策听起来很有道理:既然100元采购的药品医药公司愿意返点20%,即返给医院现金20元,何不直接将采购价定为80元更为干脆利索。然而,这看似干脆利索的方法却不符合医院利益,因为在15%的购销加价率管制下,采购价100元的药品医院可以卖到115元,再拿到药品公司返点20元,医院的卖药收益是35元。如果直接将批发价降到80元,医院的零售价最高只能卖到92元,医院的卖药收益就只有12元,减少了23元。医院怎么会愿意!
现在明折明扣不允许了,暗折暗扣(返点)违法,医药公司转向隐性返利。医药公司减免医院的药款欠债,医院拖欠医药公司1000万元药款,医药公司为其减免10%,只要900万元。此外,资助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办酒席送礼物。隐性返利成本高于直接的明折明扣,医药公司要生存下去,高出的成本只能加在药品批发价中。
6、管制单处方开药量和均次费用
为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上述管制措施之后,政府进一步增加管制,开始限制单处方开药量,医院(医生)的应对措施是增加处方数,原先一个处方开6种药,现在一个处方只开2种药,但是给你开3个处方。
于是政府又进一步限制均次门诊费用,医院(医生)的应对措施是,此前没有均次费用限制时,一次给患者开一周的用药量(慢性病患者甚至一次开一个月的用药量),现在一次只给你开两天的用药量。因此,均次门诊费用管制前,患者一周去医院一次就可以,均次门诊费用管制后,患者一周需要去3次医院。患者实际支付的医药费用一点也没有减少,麻烦和辛苦却增加了。
7、管制药占比
为了遏制医院(医生)过度用药,降低患者医药费用,政府又开始管制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所占的比重。然而,过去一个阑尾炎手术患者支付的总医药费用为8000元,其中药费6000元,药占比达到75%。现在政府规定药占比不能超过50%,医院(医生)不能通过把药费降到2000元的办法满足这一要求,而是依然维持6000元的药品,但是增加4000多元的医疗检查,比如做几次磁共振、CT等等,把总医疗费用提高到12000多元,从而使得药占比降到50%之下。
“药占比管制”不仅不能降低还会提高患者医疗费用。富裕患者的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而处于刚刚看得起病的边缘的患者却因为医疗费用的上升被排除在就诊之外。换句话说,这个管制使得富人的医疗负担提高,较穷的人开始看不起病。
8、政府集中招标采购
由于药费居高不下,药品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泛滥,政府决定剥夺医院的药品自主采购权,实施药品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这样做的隐含逻辑是:医院的院长靠不住,医院的药剂科主任靠不住,政府招标办靠得住。
然而,药品市级政府集中招标实施了六七年,药品价格没有任何实质性下降,药品费用逐年快速上升,返点回扣等不正之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泛滥起来。医药公司公关的对象除了医院管理层和医生外,又增加了招标办和管着招标办的政府官员。
患者的医疗负担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逐年快速上升。医院(医生)的行为是受到了很大制约,但是高收费行为没有丝毫改变。
9、药品省级政府集中招标采购
不知是基于什么考虑,政府决定将药品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从地市级上升至省一级,从2009年开始实施药品省级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然而,在2009—2010年各省份实施的药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中,中标药品的价格依然没有实质性下降,尤其是首次进行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中标价大多数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价,甚至相当一部分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售价。
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仅仅是增加负责政府公关的工作人员和资金投入,其机构设置并无明显增加。而外资药企由于规模巨大,也由于其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在传统的政府事务部之外,近几年纷纷又增加了商务部,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各地区的招标办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公关。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关投入,医药企业不胜其烦,怨声载道。
10、零差价
为切断卖药和医生处方行为之间的利益链,政府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管制措施:零差率政策。
对此,医院的第一种措施就是抬高药品中标价,按此价格采购、按此价格销售,然后以返利和回扣形式暗箱获得卖药收益,是谓“零差价”!还有就是医务人员在卫生院门口开办药店,诱导患者到自家药店买药。另一种就是减少口服药使用量,尽可能诱导患者打吊瓶,尽管药品实行了零差价,但是吊瓶费、观察费和打吊瓶的耗材是盈利的,本来吃三四十元钱的口服药能够治好的疾病,患者现在却要花一二百元钱打吊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1、禁止“二次议价”
为维护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严肃性,相关政府部门明确规定,政府集中招标后,公立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中标价采购药品,禁止地方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二次议价”。
一个不得不指出的事实是,省级集中招标提高了制药企业的价格维持能力,即单个药品供货商维持药品高价的能力,也提高了药企形成“价格联盟”的能力,即多个药品供货商共同维持药品高价的能力。禁止“二次议价”进一步提高了制药企业的这一能力。
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是政府利用其垄断性行政强制权将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部分让渡给药品供应商,这种垄断供应权会形成垄断租金。房地产用地招标的例子可以非常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政府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拍卖一块黄金地段的土地,出价最高的开发商获得了该地,从而获得了该地商品房的垄断供应权,但是这种垄断权带来的垄断租金并没有归该开发商所有,而是大部分以土地拍卖款的形式流入到政府手中。
12、单一货源承诺
十年药品政府集中招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标。因为它事实上只确定采购价格,不确定采购数量,中标药品仅仅是获得了进入招标地区公立医院的资格,公立医院会不会采购、采购多少,还需要医药企业进行营销和公关。
有人提出引入“单一货源承诺”制度,即一品一规一厂,一种药品的品规只中标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且该企业独家供应全省或某划定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以确保中标企业获得指定区域内全部市场份额,确保每个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该药品有且只有一家企业供应。
然而,这样的招标就变成真正的招标了吗?首先,政府剥夺医院这一药品采购方和买单方的招标决策权,却又期望医院执行招标结果,纯属一厢情愿。其次,用什么药、用多少量只能由医生说了算,院长也干涉不了,何况政府官员?
如果药品的中标价使得医疗机构已经没有获利空间,医疗机构的采购量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不采购的,毕竟绝大多数药品是存在替代品的。损害患者利益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医生可能会干,损害患者利益得不到任何好处,医生怎么会干?
因此,单一货源承诺制度的推行不会实质性降低药价,它会进一步消灭一批低价药。
13、严打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
在坚持上述管制措施之外,政府同时开始严厉打击回扣等商业贿赂现象。假设真的不敢再拿回扣,医院和医生就会降低患者医药费用吗?当然不会。既然患者愿意支付1000元,为什么只让他支付500元?既然不能拿回扣了,那就尽可能开高价药,反正可以加价15%,药价越高,合法加价越大,卖药收益越大。另一种规避办法是降低开药量,但增加医疗检查量,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下降,医院(医生)的收益也没有下降。
在公立医院处于“寡头”地位或者说现有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但非垄断独占市场的情况下,尽管有限,但是毕竟还存在的一点竞争使得公立医院不能把收费水平定在患者的最高支付能力上。然而,在既有收入不能下降的刚性约束下,“打击商业贿赂”的做法消除了公立医院的这点有限竞争能力,使得他们全部只能通过提高患者医疗费用来满足管制要求。它起到了促成“价格联盟”的作用。医院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政府帮他们做到了。
14、收支两条线
所有上述管制措施皆无效,政府采取了最为严厉的管制措施,收支两条线,即卫生院的所有业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用账户,卫生院的所有支出由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后由财政统一支出。
通俗地讲,卫生院收入的每一分钱都交到财政,而其支出的每一分钱,包括药品采购款和医务人员工资,由财政统一支付。但如此,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就必然变成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工资水平。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奖懒罚勤,打击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医生、骨干医生,包庇纵容那些混日子和凭借关系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庸医。实施收支两条线和零差率政策后,以财政养医,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所有的医生都拿上了旱涝保收基本相同的工资,部分被市场淘汰的医生又回来上班了。这根本不是在“强基层”而是在削弱基层。
在收支两条线制度下,医务人员就陷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一天看七八个就可以了,简单的就看看,疑难的就建议其到县医院,手术也建议其到县医院去做。患者更多挤到县医院看病,看病更难了,也更贵了。一些医生开展私下行医活动,以弥补改革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剧了老百姓的就医风险。
总之,只要公立医疗机构拥有垄断地位,他就会按照这个垄断地位收费,患者的医疗费用就会是垄断付费。不消除垄断地位,所有的管制措施无非是让医疗机构及相关利益方采取五花八门的方式规避管制,尽最大可能获取垄断租金。在这个过程中,租金会分散到所有参与者中去,会浪费在各种规避措施上,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会改变的。患者的医疗费用不会下降,而社会资源会极大浪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
中药材涨价面临大幅回调风险 中药企业被逼部分停产
2011年06月28日 01:26
来源: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郭玉志/文
最近几个月价格疯涨的中药材,使李万华及其合作社的农户“笑得合不拢嘴”。
李万华是山东高唐万华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主要经营瓜蒌、天南星等主要治疗感冒、止疼的药用药材。作为中药产业链的上游组成部分,中药材种植和贸易环节显然在这次涨价中明显受益。李万华说,自从2009年中药材涨价以来,农户的收成一直不错。
但在高兴之余,跟中药材打了7年多交道的李万华也颇感忧虑:此轮中药材涨价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6月市场价格同去年同期比较监测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6月份升价中药材品种371个,占总量约69%;其中,党参涨幅达588%。
中医药一向以“简、便、验、廉”形象示人,但中药材涨价使产业链上游受益的同时,也灼伤了下游中药企业。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前中药产业已经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高涨的中药材,使得诸多中药企业饱受成本攀升之苦,甚至有中成药企业因生产亏损而停产。
5种中药材涨幅超过300%
对于原因,蒋尔国分析认为,一方面随着夏季药材市场传统淡季到来,交易方出货时间压力加大。而大的需求方则绕过中药材市场中间环节与产地对接采购,更对市场交易“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游资炒作明显,虚火过旺,位于高位的中药材需求不旺,交易量非常少。
从2004年至今,李万华已经种了7年多的中草药。
从2007年成立专业合作社算起,由当初的30多户种植户,发展到目前的500多户,李万华只用了4年多的时间。
“若种植普通农作物,一年一亩地大约收成2000元,而目前种植一亩地中药材收成可达到4万元。”李万华说。
李万华话锋一转说,当前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当前的中药材市场,中药材涨价“太离谱了”。
李万华认为,这一轮的中药材涨价从2009年开始,至今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峰。
“在全国500多种药材品种中,超过八成药材价格都有上涨。”李万华说,其中风险已经表现出来,以太子参为例,由20多元一斤,涨到目前的400多元一斤,游资炒作的痕迹太明显了。
李万华的说法得到了中国中药协会数据的验证。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在升价的中药材中,21%—50%涨幅段的药材品种数量最多,其数量为133个,占总升价品种数量的36%;涨幅在51%—100%,涨价品种数量为82个,占总升价品种数量的22%;涨幅在101%—180%的药材品种数量为34个,占升价品种数量的9%;涨幅在181%—300%的药材品种数量为9个,占总升价品种数量的2%;涨幅超过300%的品种数量为5个,占总升价品种数量的1%左右。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副主任蒋尔国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和以往相比,这一轮的中药材涨价潮可谓最为突出,但是根据监测,目前涨潮有了明显回落的趋势。
对于原因,蒋尔国分析认为,一方面随着夏季药材市场传统淡季到来,交易方出货时间压力加大。而大的需求方则绕过中药材市场中间环节与产地对接采购,更对市场交易“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游资炒作明显,虚火过旺,位于高位的中药材需求不旺,交易量非常少。
蒋尔国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统计数据预测,今年10月份价格回落将更加明显。
李万华说:“由于10月份是诸多中药材的收获季节,中药材的丰收则有可能缓解高价,至于价格回落多大的幅度还不好说。”
蒋尔国认为,当务之急是打通农户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的信息和交易通道,保障药农利益。长期来看,还需要鼓励需求端反哺生产端,使企业走到生产一线,加大订单农业生产力度,缩小供需距离实现无缝连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虚假供需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幅度市场波动。“
部分企业亏损停产
在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锋看来,在高涨的成本压力下,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洗牌之势已不可避免。
国内中药材价格连续暴涨,对中药产业影响如何?
6月18日,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深圳出席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时表示,中药材暴涨造成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同程度的增加,甚至还有部分企业面临原料短缺,中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损害,严重影响到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成本的高涨,同时药品又受到国家限价政策,一些中成药品价格常常低于中药材原料价,也就是坊间所说的“面粉贵过面包”现象。
蒋尔国说:“企业不生产亏损可能还少些,但是一旦生产那些成本高涨的中成药,企业亏损则更加严重了,不得不停产。”
据介绍,中药材的价格上扬,部分中成药制剂的价格已然出现“倒挂”,令不少中成药企业“吃不消,伤不起”。
同时,由于临床常用的102种中成药已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录中的中成药不能自主调价,诸多中药企业被“夹在中间”,腹背受敌。
据了解,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颁布,其中涉及到的中成药共有102种,按照制度,基本药物将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最高零售价,由省级政府通过集中采购定出地方中标价。但在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额报销等补贴后,基本药物的价格从2009年下半年起就呈现“低价取向”的特征。
高涨的成本,低价的终端产品,让“夹在中间”的中药制造企业颇为“受伤”,部分企业停产了某些产品。
同仁堂集团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金银花等中药材的成本高涨,同时由于国家实行“限价政策”,公司从去年底就停产了板蓝根颗粒等感冒药。
今年初,占据上海中医药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停止生产两款中药饮片——板蓝根冲剂与感冒退热颗粒。
在谈及停产原因时,该公司董事长杨弘也认为,当前中药材原料价格的攀升,使得企业无力继续生产一些成本倒挂或利润微薄的中药饮片。
药材涨价,直接冲击到下游企业的利润。
广东省医药商会会长、广东大翔集团董事长陈东平认为,其生产的中药饮片主要出口马来西亚,质量要求高,当前受到上游价格高涨的影响,企业的利润几乎被挤压殆尽。
在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锋看来,在高涨的成本压力下,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洗牌之势已不可避免。
孙锋认为,随着产业门槛的提高和高成本压力下,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实力稍逊的企业会“死掉”一批。
东吴证券医药分析师徐青认为,两头承压对中药企业产生了不小压力,部分中药企业选择进入新领域或开发新产品以抵御利润下滑,一些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可能会随着成本的日益上涨而退出市场竞争,行业洗牌加速。
企业自建基地求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建立中药材GAP种养基地成为诸多中药企业选择的路径之一。
高涨的成本压力下,企业是“断臂求生”还是另寻出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建立中药材GAP种养基地成为诸多中药企业选择的路径之一。
为了应对高涨的成本压力,5月底,广药集团成立“三七川贝市场气候监测一体化平台”, 为集团旗下两大基本药物品种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和潘高寿蛇胆川贝系列大规模供应基本药物,开始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准备。
据悉,广药集团提出了把实施资源战略作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建成了板蓝根、穿心莲、三七、九节茶、溪黄草等20多个大型的GAP基地。
孙锋告诉记者,宛西制药在药材基地的建设上,企业已投资近亿元,目前茯苓和泽泻基地正在积极筹备国家GAP认证。
此前,宛西制药成立了南阳张仲景药材公司,专门对中药材从育种、培苗、栽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仓储等环节进行管理。
据介绍,宛西制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药材基地建设模式,建立了6大药材基地,分别为河南西峡的山茱萸基地、河南焦作武陟的地黄基地、河南温县的山药基地、安徽的牡丹皮基地、湖北罗田的茯苓基地、四川彭山的泽泻基地。
目前山茱萸、地黄、山药、丹皮等基地都已通过国家GAP认证,而西峡山茱萸药材基地是2003年国内首批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八大药材基地之一。
事实上,中药材的价格高速攀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业内预期年内诸多产业政策将出台。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政府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必要的储备,特别是容易被游资控制的中药材品种。这样一来,当中药材价格因为气候或者游资囤货的原因上涨时,政府可以及时将这些储备投放市场以平抑中药材价格。
业内人士透露,年内将会有一批关于中药材产业的政策出台,例如,常用中药材的国家收储方案、中药材流通方式的转变以及中药材溯源制度。
商务部秩序司药品流通处处长王胜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国家将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按照国家应急和战略储备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做好流通环节实物和资金的储备。
房书亭建议,针对当前中药材市场形势,应当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同时,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宏观规划和信心引导,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预警平台,通过信息引导生产来防止产销失衡。
<<<<
7 則留言:
山頂兄
神威同聯邦今天..
你應該都幾傷
匿名兄,神威在之前吸納#1728和#881之時和之前,已陸續沽清,因猜想短線盈利動力可能弱於聯邦。#3933尚餘高峰持股時的約一半,佔投資組合8%至9%,有點傷,可以忍受;小組合今年仍有帳面盈利。^-^
美斯0既走位身法, 小弟O咀兼滴汗!!
----生條龍
醫藥股極度超賣
現在沽出元氣真的太傷
該等待還是止蝕
真是一個難題=[
當草原上大群馬在自由自在地生活競逐之時,不難逐步相到當中的千里馬;當草原上多了一個喜歡「亂點」和「殘害」馬匹的牧馬暴君之後,真相和自然平衡時不時就會受到干擾。
最該被改革乃至被革除的發改委用比港府高官高不了多少的智慧隨便壓價定限,徹頭徹尾擾亂市場秩序,就算當中最富競爭力的企業也要時常憋着一肚子氣謀發展生存,當中我僅看到神威的李振江「夠膽」間接批評暴君的「庸治」;不招人妒是庸才,不平而鳴見良知和真知。
不過這一趟是否真又來一輪殺價,有待驗證。若有,也得看「威力」如何,猜想尤其像神威和聯邦等股已貼現了許多的悲觀預期。前幾天和今早分別投機性沽出神威和減持聯邦,是想先避一時風頭,多爭取點未來入市的主動權。買入、持有、沽出,在不同時候對不同人而言意義時常不一樣。若現價要我個人從「等待」和「沽出」中作出選擇,我會「等待」,而且適時加碼,除非,注碼已經很重。
有些行當中的企業可能因為產品的問題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而無力面對競爭和市場洗禮,不過總有一些最耐得住風吹雨打的。
以下是另一則訊息,值得在選股時參酌: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7/09/c_121643863.htm
2011中國最具競爭力醫藥上市公司20強名單揭曉
2011年07月09日 09:21:28 來源: 搜狐健康
7月7日,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主辦,醫藥經理人雜志社和和君咨詢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最具競爭力醫藥上市公司20強評選暨2011年度最具投資價值醫藥上市公司10強”評選結果揭曉。雲南白藥、上海醫藥、聯邦制藥等20家公司榮膺2011年中國最具競爭力醫藥上市公司。
該評選自2011年2月啟動,歷時5個月對153家在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紐約、納斯達克上市的年銷售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醫藥企業進行了財報分析。以公司過去一年銷售收入、利潤、總市值以及銷售增長、利潤增長、市值增長、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九項指標作為基礎數據,構成產業維度、管理維度和資本維度,然後通過加權計算得分,佔評選總分的68%。其余佔評選總分32%的得分則是由管理者維度(管理者素質、管理團隊)和資源維度(股東資源、獨特性)構成,通過行業專家、資深證券分析師和主流財經媒體記者問卷打分匯總完成。
從市場表現著眼,盡管至去年底證券市場格局有所變化,但縱觀上市公司中醫藥板塊全年的表現,可謂聲勢逼人。據統計,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10年全年共計實現營業收入3176.04億元,同比增長19.69%;凈利潤為291.45億元,同比增長11.95%。在2010年A股市場整體下跌6.8%的情況下,醫藥板塊上漲29.7%,跑贏市場36個百分點,在所有行業中市場表現第二。
本次最終入選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榜單的企業,作為醫藥行業各個領域的龍頭,無疑是醫藥板塊整體業績的增長的引領者。
我們統計的20強公司中,除醫藥流通公司(國藥控股及上海醫藥),銷售規模超過20億的公司有10家,超過30億的有6家,超過40億的4家,超過50億的有2家。其中,雲南白藥的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達100.75億元。20強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所有153家參評醫藥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總和的37.98%
入選20強的公司八成以上主營業收入增長率都高于同期醫藥板塊平均值,有17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增長超過20%,13家公司增長超過30%,4家公司增長超過50%。20強中九成公司2010年凈利潤增長均超過同期醫藥板塊平均值,7家公司增長超過50%。醫藥工業企業中,產品具有獨特優勢的中恒集團利潤增長達到217.40%,而以上海醫藥為代表的醫藥流通企業的利潤增長亦非常顯著,並不遜于工業企業。
在盈利能力方面,20強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9.57%,其中8家超過20%,無任何一家在10%以下。其中羅欣藥業2010年凈資產收益率達34.14%,居本屆競爭力20強公司盈利第一。
綜觀本屆競爭力20強醫藥上市公司,涵蓋了醫藥行業的主要子行業,如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中成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和醫藥流通等。由于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業務領域涵蓋多個子行業,很難對這些公司劃分細分行業,但總體看,中藥企業在20強榜單中佔據絕對強勢,入選公司佔據了榜單的半壁江山,這是區別于前兩屆醫藥上市公司20強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2010年流動性追捧小盤股的背景下,醫藥上市公司由于成長性好、概念多,成為市場最追捧的板塊之一。從入選20強的公司來看,17家市值超過100億元,5家超過400億元。其中,國藥控股總市值已超過600億元,初具“千億市值公司”雛形。此外,入選20強的醫藥上市公司一年平均市值增長率達到95.24%。有14家高于50%,其中4家甚至高于100%,分別是上海醫藥、聯邦制藥、中恒集團和魚躍醫療。上海醫藥通過並購重組,其市值增長率高達446%。
與此同時,“2011年度最具投資價值醫藥上市公司10強”也同期公布,上榜公司主要依據行業專家、資深醫藥證券分析師、機構投資者、醫藥行業財經記者的推薦和投票。最終,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等10家公司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屆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評選還首次設置了2010年度醫藥上市公司“未來之星”、“市值之星”、“成長之星”三個單項榜單,通過推薦和投票以及財務數據排名,科倫藥業、上海醫藥、紫鑫藥業三家公司分別在三個榜單中拔得頭籌。
據主辦方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白慧良介紹,為了引導更多的醫藥企業重視和正確認識資本的力量,科學合理運用資本,推動產業健康快速發展,7月30日,“2011中國醫藥產業資本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頒獎盛典”在武漢光谷舉行的同時,一個主題為“資本改變產業”的資本年會將同時召開。這是醫藥行業首次召開的全行業資本年會,今後將每年舉辦一次。這次會上,主辦方邀請了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高管們與跨國外資企業的老板們共同圍繞“資本改變產業”的話題發表演講並展開深入交流。
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評選今年已是第三屆,由于評價體係科學理性、評選程序客觀公正、評選結果導向性強,獲得了眾多上市公司及業內的認可和積極評價。追蹤前兩屆的評選結果顯示,上榜的醫藥上市公司均顯示了較快的成長性,並為股東回饋了價值。首屆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2009年平均收益率達28.12%,最具投資價值10強平均收益率達37.95%;第二屆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2010年平均收益率達28.41%,最具投資價值10強平均收益率達36.60%,均顯著超過同期A股大盤和醫藥板塊的整體收益率。
《醫藥經理人》雜志是一本年輕的雜志,但其迅速成長的勢頭銳不可當。雜志以企業案例深度解剖為特色,以重大產經事件真相探尋為高地,集權威、新銳一體。先後舉辦了在醫藥行業影響廣泛的“醫藥界‘兩會’代表委員懇談會”“中國醫藥人力資源發展論壇”等活動。
附:2011年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獲獎企業排名:
雲南白藥、上海醫藥、聯邦制藥、東阿阿膠、康美藥業、恒瑞醫藥、中恒集團、天士力、仁和藥業、國藥控股、信立泰、神威藥業、威高股份、羅欣藥業、魚躍醫療、片仔癀、康恩貝、海正藥業、江中藥業、樂普醫療。
2011年醫藥上市公司最具投資價值10強名單:
恒瑞醫藥、復星醫藥、東阿阿膠、天士力、海正藥業、雲南白藥、華蘭生物、康美藥業、同仁堂、康緣藥業
2010年醫藥上市公司“未來之星”:科倫藥業
2010年醫藥上市公司“市值之星”:上海醫藥
2010年醫藥上市公司“成長之星”:紫鑫藥業
<<<<
當中,在本港上市的上藥、聯邦、神威、國藥、羅欣、威高,榜上有名。
國藥、上藥、威高太貴(上藥的估值並不誇張,值得留意),羅欣一直很神秘,我不大願意碰,結果,聯邦和神威就成了個人的主力焦點。實在恰恰碰着巧巧,彷彿天造地設。^-^
近兩星期市場波幅擴大,宜小心控制注碼
是啊,Rocky兄,市底頗弱,恒指微升,不少二三線股調整。
張貼留言